揭秘!李诞自黑离婚风波后,为何仍惹众怒?
作者:佚名 来源:未知 时间:2025-04-16
李诞自黑离婚都没分这么多,为什么很多人讨厌他?
李诞在脱口秀大会上又自黑了。他说离婚分了财产,但是没想到公众反应那么大,他调侃自己:“早知道这样,结婚的时候就多签点(婚前协议)了,现在也没分那么多。”
他依然是那个在台上嬉笑怒骂、插科打诨的李诞,可是,越来越多的观众觉得他的段子不好笑了。不仅不好笑,甚至还有一些“冒犯”。有人不喜欢他的“人间不值得”,认为他消极;有人不喜欢他的“躺平”,认为他丧;还有人不喜欢他拿婚姻开涮,认为他不尊重感情。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厌李诞?也许,我们可以从他这些年的转变里,找到答案。
早期,李诞在《吐槽大会》第一季里,是有过不少高光时刻的。比如,他吐槽蔡国庆,说:“蔡国庆老师,唱歌这么多年,就唱红了两首《365个祝福》和《常回家看看》,可他自己呢,却几十年都没回过家,一直在春晚的舞台上,假装全国人民的朋友。”
再比如,他吐槽小沈阳,说:“你说,你当年是怎么火的呢?一夜之间就火了,你有作品吗?你没有作品,不就靠着几个段子、几个金句火的吗?你说你这不是投机倒把吗?”
早期的李诞,敢于吐槽娱乐圈的乱象,也敢于讽刺名人明星的虚伪。虽然语言犀利,但是言之有物,很多观众都大呼过瘾。
可是,到了后期,李诞开始变了。他不再单纯地吐槽明星,而是把枪口调转,对准了普通人。比如,他调侃花店老板娘,说:“一看你,就知道是那种嫁给外国人,然后不要孩子的女人。”
他调侃职场女性,说:“你们这么拼,不就是为了嫁得好一点吗?”
他还调侃女性的容貌,说:“你们女的,一化妆就显得特别假。”
这些段子,看似幽默,实则冒犯。因为它们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,那就是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。比如,嫁给外国人的女人就一定是不要孩子的吗?职场女性这么拼,就一定是为了嫁得好吗?女性化妆,就一定是为了显得假吗?
显然,这些都不是必然的。可是,李诞却在段子里,把它们当作了必然。这种建立在偏见之上的幽默,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好笑,反而会让人觉得被冒犯。
李诞还特别喜欢在段子里“抖机灵”。比如,有一次,他讲了一个关于农民工的段子。他说:“有一次,我打车,打到了一辆宝马。我很惊讶,就问司机,你怎么开宝马跑出租啊?司机说,我是农民工,我开宝马怎么了?然后我就在想,农民工这个词,现在已经不能代表身份了,只能代表工种了。就像我,我也是农民工,我码字。”
这个段子,看似是在赞美农民工,其实是在消费他们。他把农民工和开宝马这种物质条件联系在一起,仿佛在暗示观众,农民工也有钱,也能开宝马。这种“抖机灵”的段子,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幽默,反而会让人觉得低俗。
李诞曾经说过:“脱口秀就是冒犯的艺术。”这句话没错,但是,冒犯不等于无底线地攻击和贬低别人。真正的脱口秀,应该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幽默和讽刺。它应该既能揭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,又能让人在笑声中看到希望和温暖。
可是,李诞现在的段子,却越来越像是为了冒犯而冒犯。他不再关心社会的问题和痛点,而是沉迷于对个体的调侃和攻击。这种“冒犯”,不仅不会让人觉得过瘾,反而会让人觉得厌倦。
也许,有人会为李诞辩解,说他现在结婚了,有了家庭,所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吐槽了。可是,结婚并不是他改变风格的借口。
真正的艺术家,应该有能力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,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源泉。而不是因为生活的改变,就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。
其实,李诞的问题,也是很多喜剧创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。那就是,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,如何保持艺术的纯粹和深度。
喜剧市场越来越大,观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。这既是一个机遇,也是一个挑战。机遇在于,有更多的观众愿意为喜剧买单;挑战在于,如何满足这些观众的需求,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风格和特色。
很多喜剧创作者,在面对这个挑战的时候,都选择了妥协。他们开始迎合观众的喜好,创作一些低俗、肤浅的段子。这些段子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商业成功,但是却无法赢得观众的尊重和喜爱。
而真正的喜剧大师,却能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。他们既能创作出符合观众需求的作品,又能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。他们的作品,不仅能让观众捧腹大笑,还能让观众在笑声中看到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美好。
李诞曾经是一个有潜力的喜剧创作者,他的段子曾经让无数人捧腹大笑。可是,现在的他,却越来越让人失望了。他的段子不再深刻,不再有趣,只剩下无尽的冒犯和低俗。
希望他能够早日找回自己的初心和风格,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。毕竟,我们曾经那么喜欢过他,也希望他能够走得更远、更高。
- 上一篇: 锲而舍之,后句为何
- 下一篇: 神舟15号什么时候在哪里返回?